团委
向下箭头
团建资讯


2025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系列报道 (五)


日期:2025-08-12    作者:青岛工学院团委     编辑:qdgxytw    阅读:101次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领青年学生以“三下乡”社会实践为载体深入乡村和基层,在服务社会中实现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育人目标,同时让青年学子在与乡村的深度联结中,真切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与深厚底蕴。


正值暑假期间,基础教育学院青芜基础志愿团队走进济南市历城区王舍人街道王舍人第二实验小学,以“三下乡”社会实践为载体,在学校的实践过程中,深入具体场景,与当地师生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开展了近距离互动。通过系列精心策划的实践活动,既有效传播了非遗知识、厚植了文化认同,也在实践中深化了对基层文化教育工作的认知,为推动非遗进校园、进基层积累了有益经验,彰显基础教育学院学子担当。

图片

青芜基础志愿团队由12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组建而成。他们的队名“青芜”来自于平凡中的坚持。青芜虽不似繁花夺目,却能在角落默默生长,守护一方水土。这恰如许多志愿者,在平凡岗位上持续付出,用点滴行动汇聚成公益的力量,体现“平凡亦伟大”的志愿理念。

近日,青岛工学院基础教育学院“三下乡”实践团队走进济南市历城区王舍人街道,围绕当地特色非遗项目——鲍山刻瓷展开了一系列文化探寻与传承实践活动,在青瓷与刻刀的碰撞中,感受传统技艺的千年韵味。

图片

王舍人第二实验小学鲍山刻瓷非遗传承人高校长,带领队员们参观了校内博物馆。队员们专注聆听传承人娓娓道来刻瓷技艺的历史渊源与代代相传的传承故事,在生动叙事中感悟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

图片

高校长现场向基础教育学院实践团的学员们展现了刻瓷的完整工序,细腻的刀法在瓷盘上勾勒出山水、花鸟等纹样,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铁笔生花”的奇妙。

团队成员在参观完鲍山刻瓷博物馆后,由高校长带领进入实训课室,近距离观摩并亲身学习刻瓷技艺的核心要领,在传承人面对面的悉心指导下,深入感受传统工艺的精妙与传承的温度。

图片

在鲍山刻瓷工坊,我第一次亲手拿起刻刀和锤子,开始了一场与非遗的奇妙对话。此前,我对非遗文化的了解大多停留在书本和网络上,这次的学习经历,让我真切感受到非遗的魅力与温度。

一开始,我满心期待,以为刻瓷不过是在瓷盘上刻刻画画。但真正上手才发现,每一次刻刀与瓷盘的接触都充满挑战。力度稍大◇线条就会失控◇力度过小,又难以留下清晰的痕迹。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刻瓷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对耐心和专注力的极致考验。

刻瓷过程中,我对这门艺术有了更深的认识。鲍山刻瓷的独特之处在于平刀斜刻技巧,点、线、面相结合,速度更快,也更适合大面积教学和推广传承。在黑色瓷盘上雕刻,随着深度变化会呈现出黑、灰、白三种颜色的渐变,用这简单的色彩变化来展现物品的立体和生动,其中难度不言而喻。

工坊里,我看到了许多小学生的作品。他们的作品中充满了童真与创意。高建忠老师告诉我,这些孩子都是鲍山刻瓷的未来传承人。学校设置刻瓷课程,并非要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大师,而是在他们心中种下文化的种子,等将来某一天,这些种子或许会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延续刻瓷的传承。这让我想起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非遗的传承,正是需要这样一代又一代的人,将这星星之火传递下去。

在学习过程中,我也思考了非遗传承的问题。如今,时代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似乎很难静下心来学习传统艺术。而鲍山刻瓷,通过走进校园,让孩子们从小接触这门艺术,激发他们的兴趣,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传承方式。同时,鲍山刻瓷对新兴科技持包容态度运用电动雕刻机等工具让刻瓷变得更加便利,也让更多人有机会尝试。这让我明白,非遗传承既要坚守传统,也要与时俱进,利用现代科技的力量,让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这次鲍山刻瓷的学习经历,对我来说是一次宝贵的人生体验它不仅让我掌握了一门新的技艺,更让我对非遗文化的传承有了新的认识和使命感。在未来的生活中,我希望能继续关注和支持非遗传承,也期待更多的人能走进非遗,感受它的独特魅力。

——来自团队成员

孙亚男的工作日志

图片

经过一周的系统学习,团队成员已基本掌握鲍山刻瓷的基础手法。为让这门技艺的精神得以延续,他们精心策划并组织了一场非遗体验活动,面向王舍人第二实验小学的学生们开展教学:不仅现场示范刻瓷基础工艺,手把手指导孩子们动手实践,还结合技艺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行生动讲解,让少年儿童在亲身体验中感受非遗的魅力,助力刻瓷技艺的薪火相传。

图片

孩子们与团队成员相伴共处了四天时光,从初识时的羞涩好奇,到熟络后的默契配合,彼此在一次次非遗课堂与实践互动中逐渐走近。团队成员耐心讲解刻瓷的基本要领,手把手纠正握刀力度与运刀角度,孩子们则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其中,眼神里闪烁着对传统技艺的向往。经过四天的共同努力,孩子们不仅对鲍山刻瓷有了更鲜活的认识,更在团队成员的指导下完成了属于自己的刻瓷小作品——或是一方刻着简单纹样的瓷片,或是一件勾勒着童趣图案的小摆件,每一件都承载着他们对非遗技艺的初步探索,也成为这段传承之旅中最珍贵的见证。

图片

在此之后,为肯定团队成员在非遗传承实践中的投入与收获,鲍山刻瓷非遗传承人、王舍人第二实验小学高校长特意为队员颁发了实践结业证书。证书上不仅印刻着对他们学习成果的认可,更承载着对青年一代接力传承非遗技艺的期许,为这段沉浸式的非遗学习之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图片

   此次“三下乡”中,青芜基础志愿团队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力量。成员们先随高校长参观博物馆,聆听刻瓷历史与传承故事,筑牢认知根基;再经一周实训掌握刻瓷基础手法,以汗水体悟匠心;后为小学生授课,四天里传授技艺、播撒文化种子。

如今,孩子们成非遗小使者,团队以行动铺就传承新路。这既是“三下乡”的优秀答卷,更是我院学子践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誓言。